說史161222
美國的崛起
掌門執筆:天花亂說系列34
“美國人如欲了解崛起的中國,只需照照鏡子便即明白.” 《中國的崛起》其中一位作者如是說.
中國崛起的背境與一百年前美國的崛起有許多相似之處, 昔年的美國(今日中國) 在工業革命(開放改革)大成, 經內戰國家統一,周邊已無具體威脅的情況下, 卻奮起整軍經武,衝出美洲,挑戰貌似不可戰勝的超級強權 大英帝國(美帝國)…..
美國制霸全球是個漫長的歷史進程,發端於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事故, 此即1899年美國國務卿 海約翰John Hay首次提出的
〈史1:門户開放政策〉.
用現代語言重新表述:當時的「新興強權」美國 (其國力仍明顯地未及老牌列強中的翹楚,英法德俄四大國.) 擺出號召國際秩序的姿態, 一方面 呼籲 中國及東亞諸 「發展中國家」開放資本及消費市場,實行「自由主義」改革, 以使其國經濟現代化,與及參入“國際經貿大家庭”. 另一方面則 呼籲西方列強尊重諸弱國(特別是中國.)的主權及領土完整,以免其政權破碎和內亂; 又或導致列強之間點燃戰火,損害國際經貿形勢.*** 一句話“有錢大家撈”, 不要爭先恐後,傷了和氣,壞了秩序.
注意美國的崛起姿態是一種(相當眼熟的)「和平崛起論」, 呼喚國際合作和共同利益,反對殖民和瓜分, 做型謙遜,身段温婉….. 既不同於當年列強的粗暴,也迥異於今日美國的橫蠻. 當然,“絕不稱霸” 只是稱霸的前奏曲而已.
從另一面看,「海約翰宣言」乃是「門羅宣言」的變奏曲, 反映南北戰爭之後,美國國力從內部整合發展至制霸美洲, 再進一步跨越重洋,插手東亞事務. 這與其工業產能和銷售市場的涵蓋力度和面積,從國内擴張至全美洲, 再進一步涉足東亞市場(就當時來說,相等於「世界市場」), 息息相關.****
海氏的門户開放政策從未獲得國際執行, 旋即因為「義和團戰爭(ie八國聯軍之役) 」,列強動手瓜分中國, 未幾清朝覆亡,歐戰接踵,天下大亂….. 美國第二次提出「門户開放政策」已是四十餘年後的事情.
〈史2:布列頓森林體制〉
1944年同盟國首長聚議於美國,商討重建戰後國際經貿秩序, 簽訂了著名的「布列頓森林條約」. 條約的核心建制是所謂「黃金柱」的「固定滙率制度」: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度,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,連環鎖定. (請參閱《SENSE隨筆160921聯合國與布列頓森林機構》.)
隨著條約敲定而組建的執行機構:IMF, 世銀和 關貿總協定GATT (世貿WTO的前身) 塑造了戰後環球經貿一體化的大格局. *** 因緣際會,世界貿易大同,總量呈指數式增長, 第二次「門户開放戰略」基本上執行得相當成功.
布列頓森林體制的要義是美元的「國際化」,將其置於全球貿易的核心地位, 構成美國霸權的定海神柱. 自此美國得以透過 掌控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, 加上冠絕天下的工業生產力, 名副其實地成為經濟超級強國.**** 斯時也,美國GDP佔全球四成; 央行黄金儲備佔全球2/3!那才是美國的最盛世.
盛世之後便是漫長的相對衰落期. 美國的衰落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, 主要源於 西德和日本的經濟崛興.*** 可幸的是,兩國都是盟國,在冷戰格局下都在美國的核武保護傘下生存, 所以並沒有影響到美國 “西方集團盟主”的角色.
不幸的是,兩國的工業生產競爭力超越了美國, 美國外貿轉為逆差,美元大量外流.由於滙率鎖定,部分外流美元逆兌黄金, 黄金儲備亦同步大量流失.*** 1971年美國支撐不住,關閉黄金窗,廢止金本位, 美元成為信用貨幣,改採「浮動滙率制度」. 天下紛紛景從, 國際貨幣市場從此入結構性亂局,迄於今日.
美國為了延續其霸權,與時俱進, 趁著70年代「石油危機」,巧施外交腕力,第三次提出「門户開放政策」. 此即
〈史3:新自由主義〉.
這一波國際戰略由四個關键環節組成:美國
A以提供保護為要脅,著令 沙地阿拉伯為首的中東產油國將其新得的鉅額「石油美元」結餘存放紐約和倫敦金融市場.
B利用兩個「國際美元池」的資金, 貸款予入財政及貨幣危機的諸多發展中國家.
C所謂「華盛頓共識」:以提供救濟為要脅, 逼令該等國家開放資本和消費市場.****
D為了確保此一新型國際秩序, 美國瘋狂擴軍.***
一百年前用武力做不來的大業, 現今用金錢(背後仍是武力)建設成功!負責執行的仍舊是布列頓森林機構:IMF, 世銀和 世貿WTO, 但他們的角色和功能已大為不同, 變身成為全球新金融秩序的 締造者, 執行人和監管人.*** (請參閱《說史160901新自由主義簡史(二) 墨西哥城的墮落》.) 體制瓦解之後,執行機構的力量卻更上層樓,誠屬異數, 背後的大老闆(兼金牌打手) 自然是 美元的主人—美國.
第三次「門户開放戰略」的涵蓋面和穿透力更勝從前, 而牢牢地掌握著環球金融鑰匙的美國, 在蘇聯解體之後,終於達成了後蒙古所未見的國際「單極霸權」. 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現今美國霸權雖則登峰造極, 但其相對經濟力量卻遠比戰後初期單薄!美國內部經濟疲弱,債臺高築,泡沫浮現….. 美國的金融及軍事雙重超級強國地位,是在經濟超強地位喪失之後, 為了保護 美元威權和美國跨國經濟利益, 運用了極其巧妙的外交手腕而建立起來的. ***
〈局:全球斷層綫〉
現今中國的崛起,其情勢與當年的美國依稀貌似, 從馬克思主義「經濟決定論」審視之,兩者崛起的動力源出於同一種地緣經濟壓力. 此一近代史的長期趨勢, 《美國的衰落》一書稱之為「全球斷層綫」板塊運動.
Def.「全球斷層綫」可定義為 不同地缘經濟板塊的 綜合生產力落差,**** 此一落差由 人口質量(舉例:現今中國識字率高及體質較佳的勞動人口.), 生態資源(英國工業革命契機的煤炭蘊藏.), 生產技術,社會文化, 甚至是軍事力量 (可用於掠奪資源,開拓市場和殖民.),共同構成, 並且在世界史意義的機遇下發揮作用力.***
大英帝國的崛興是近代史上最顯著的例子, 16世紀時序,英民族的智識素質和開拓精神,在富藏煤炭的先天條件下, 藉著大航海的機遇,施行殖民主義掠奪. 其背後的推動力量就是壓倒性的生產力優勢. 美國在二戰後的優勢道理相同.
到了今天,美國及西方集團的生產力優勢已失,只靠金融和軍事力量坐莊. 而 “東方諸國(定義為非西方集團國家.)” ,尤其是表表者的中印兩國, 正發揮出斷層綫的深層經濟力量, 先是爭取國際經貿主導權( 亞投行和G20是其明証.); 進而伸張國際政治的話語權.***
「全球斷層綫」威力無匹,滯重難移, 結論:美國的衰落是無從避免的; 中印的崛興也是無法遏制的.
與標題反諷的是,本文內容取材自下書:
《美國的衰落The Fall of the US Empire》(2012) V.Fouskas & B. Gokay
兩位作者是 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