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札記180723伊斯蘭的悲劇(二) 教派仇讎

讀書札記180723
伊斯蘭的悲劇(二) 教派仇讎
掌門執筆

〈第二次中東危機〉
肇始於2010年末 埃及和突尼西亞引爆的「阿拉伯之春」民眾運動, 11年初蔓延至 敍利亞,引發了旨在打倒 (什葉-阿拉維派)阿薩德政權的內戰. 「敍利亞內戰」持續惡化,最終導致(遜尼派極端組織)「伊斯蘭國ISIS」誕生, 並且越境進入(或說返回)伊拉克.
關鍵事件是2014年6月ISIS以區區數千民兵擊潰三十萬 (美國支持的什葉派 馬利基Maliki政權)伊拉克政府圍剿軍,虜獲輜重無數; 並且旋即攻摩蘇爾, 取得金庫和油井,聲威震動天下. 其領導人 巴格達迪Baghdadi自進尊號「哈里發」, 召諭普世伊斯蘭「聖戰士」前來皈依(儀式是當眾焚燒護照,以示棄絕母國.),獻身義舉.

那邊廂,眼看滅頂的 阿氏政權得到 (什葉派)伊朗和 黎巴嫩「真主黨」大力支撐,站穩了腳跟. 美國和北約(地區盟友包括 土耳其,沙地阿拉伯和海灣諸國, 還有暗地裡幫手的以色列和巴基斯坦.)為了同時支持伊國政府軍和敍國叛軍,在 “零容忍”兵員傷亡的前提下, 對ISIS和敍國政府軍發動猛烈和持續的空襲.
15年底俄羅斯高調介入敍國内戰,支持阿薩德政權, 向叛軍和ISIS實施頻密空襲. 美俄定型了一場「代理人戰爭proxy war」, 嚴守 “老闆絕不正面碰撞” 的潛規則 (兩方戰機行動時從未 “偶然相遇”; 甚至俄國戰機 “取道” 土耳其國境遭擊落也不了了之.), 只是一味屠宰敍利亞人. 由於空襲的是非正規軍事目標,受害者多為平民. 內戰使敍國二千餘萬人口的一半淪為難民,四百萬人流亡國外.
美俄霸權對決延續冷戰氛圍,建構了這場危機的基本盤. 超級大國(及其盟友)的資源和軍力支撐及平衡著內戰雙方,奠定了僵局. 作者把危機的惡化歸咎於美國總統奧巴馬, 認為其外交政策舉棋不定,多番坐失摧毁阿氏政權的良機.

這場危機的動力因素則是深植於歷史的教派衝突,造成中東諸國內部分裂(遜尼sunni vs 什葉shiite, 幾乎所有伊斯蘭國家都實質地兼有兩派信徒.), 與及地緣政治強烈對立(沙地vs伊朗). 伊斯蘭教兩派的千年仇讎,為極端原教旨的遜尼派
〈新瓦哈比主義〉所引爆.
「瓦哈比Wahhabi教派」於十八世紀被 沙地「紹德Saud王室」捧為國教, 其意識形態為極端的「復古主義」,反對任何經義和規範上的修訂; 嚴苛的「道德主義」,將所有異教徒(ie不信神者)妖魔化, 什葉派和蘇菲派更被視為異端中的異端; 與及最利害的「聖戰主義」:狂熱的戰鬥和殉教精神,對核心教義「聖戰Jihad」(字面意義為 “奮鬥”.) 作出最狹義和最暴力化的解釋.****
上世紀初埃及伊斯蘭大學者 庫特布Sayyid Qutb總結出理論清晰的現代版本, 尤其是關於 “聖戰”的最激進觀念,成為當代「新瓦哈比主義」的圭臬,樹立了今天全球「(遜尼派) 聖戰恐怖主義」浪潮的意識形態基礎.*** 他也創建了「穆斯林兄弟會」, 作為宣揚和實踐其思想的社會基層組織.***

八十年代石油價高,沙地坐擁數以千億計美元,國力充盈, 於是擲下重金在全球伊斯蘭社會大力宣揚瓦哈比主義. 該派教義特別得到 「穆斯林兄弟會」和巴基斯坦重要經院的擁戴, 在地緣和全球性政治壓力下發酵及激化.***
「新瓦哈比主義」藉由 阿富汗戰爭,孕育出「塔利班」,「基地組織」和各聖戰士幫派, 沙地富商之子魅力領袖 本拉登bin Ladin是該派劃時代的行動型傳教士.
「伊斯蘭國ISIS」系出基地,萌芽於伊拉克, 起初受到 沙地和卡塔爾大力支持. 由於ISIS六親不認的本性,最終沙地,甚至塔利班均與之反目, 據說目前枱底金主只剩下卡塔爾.

伊斯蘭源遠流長,宗派繁多, 累世仇讎,血債糾結.
〈教派仇讎〉
阿薩德家族出身的「阿拉維Alawi派」是敍利亞獨特的山地部落民教派,相信先知女婿哈里發 阿里的神格化和轉世, 屬於千禧信仰,一般視作什葉派的分支. (其實教義大不相同.) 阿拉維派具有悲慘的被(遜尼人) 迫害歷史, 因緣際會,敍國獨立後憑藉主宰軍隊成為當權派, 與佔全國主流人口的遜尼人一貫地關係緊張.
「阿拉伯之春」的 民主/反政府訴求迅速轉化為 “遜尼vs阿拉維” 的教派/族群衝突, 順理成章地演變成內戰.**** 這足以解釋為何交戰雙方都手段殘暴,而政府軍甚至施放毒氣對付子民.

正是這種教派衝突的本質,在所有阿拉伯社會基層造成深刻的「(宗派+族群)重叠斷層綫」,. 這基調又因地緣政局巨變而激化, 一連串關鍵事件是:1979年伊朗革命;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; 1980-87兩伊戰爭; 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,招致聯合國部隊「沙漠風暴行動」; 2001年美國再率聯軍征討阿富汗塔利班政權; 和2003年美國 “單邊主義”入侵伊拉克討伐 侯賽因. 諸多事件內中都摻和了教派考量, 尤以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政治重建作業為然.***

最近程的大型碰撞事故是:2016年1月沙地以謀叛罪處死該國的什葉派教長 尼姆爾Nimr al-Nimr, 和包括3名最高階教士在內共47位 “反政府”人士.*** 事件引發國際軒然大波, 不單什葉人為之髮指,西方社會,甚至反宗派主義的遜尼人亦交相譴責. 伊朗暴徒即時焚燒沙地大使館,兩國斷交. 乘風作浪,原先主要針對西方的各派聖戰組織, 立即把矛頭指向什葉人,到處恐襲什葉清真寺.***

中東諸國的社會還有一道深邃的鴻溝, 那就是 傳統宗教精神與 現代
〈世俗主義〉的分歧.
面對來自西方殖民主義的嚴酷挑戰, 落後國家的菁英階層主流都傾向政治政革,企圖把舊政體重建成現代「民族國家」. *** 在中東更興起了「泛阿拉伯主義復興運動」, 號召團結及建立大一統阿拉伯國家,以重光昔時盛世.

所謂「現代化運動」具體指的是建立新型憲制國家;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; 與及 自由/民主主義社會. 這種現代西方的,以個人為本位的,非宗教主導的意識形態泛稱為「世俗主義」.*** 土耳其國父 凱末爾Kemal和埃及 納瑟Nassar都是旗幟鮮明的世俗主義領導人.
世俗主義與傳統伊斯蘭精神直接且嚴重背馳,難以調和.***** 「伊斯蘭」意為 “順服(於真主)”, 屬於阿拉伯傳統,以教權為本位,主張政教合一. 尤其是世俗主義蘊含的宗教多元/寬容主義, 更與 “萬物非主,唯有真主” 的 “真言” 杆格不容.

新國家由菁英階層率領建立, 他們迅速壟斷政治和經濟(更重要的是軍隊), 同樣迅速地貪污腐化,做成社會兩極分化. 時日遷改,世俗主義且高教育的菁英和中產階層,與貧窮而低教育的草根階層形成另一條斷層綫,***** 這從伊斯坦布爾和開羅新舊城區的對立和截分可見一斑.
窮富懸殊和獨裁統治使「伊斯蘭主義」在草根階層中大受歡迎, 穆斯林兄弟會在埃及更是愈禁愈烈, 終於引爆了「阿拉伯之春」.

《伊斯蘭的悲劇》(2016) 山內昌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