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札記190715
馴化(一) 一鷄死,一鷄肥
掌門執筆
《馴化Tamed:Ten Species That Changed Our World》(2017) Alice Roberts
作者是英國伯明罕大學解剖學教授, BBC科普節目主持人. 本書博採最新考古學和遺傳學研究成果, 分別論述 十種與人類生活和文化關涉極深的 馴化物種的起源及近況. 該等物種按 章序是:狗,小麥,牛,玉米,馬玲薯,鷄,稻米,馬,蘋果, 和最末也是最利害的 “人”.
由於考古學和遺傳學的學科典範大相逕庭, 兩大門派對相同議題經常作出迥異的論斷, 本書左右逢源,正是妙趣所在. 遺傳既是 “硬科學”,微技術和資訊科技快速革新如虎添翼, 全球研究所的資料庫更易整合連結,隱然已有蓋壓考古的態勢.
〈一鷄死,一鷄肥〉
當今之世, 「(家)鷄種gallus domesticus」橫流天下, 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鳥類,比 “智人種homo sapiens” 口數至少多三倍. 但是 家鷄深為 智人所制宰, 其「肉食鷄」宿命異常悲慘, 平均壽命6週,在翼尖軟骨尚未硬化之際便殺身成….. 著名的 “鷄翼尖” . 人類每年飼養及屠宰600億隻肉食鷄,所以鷄的存量遠低於其流量.
肥胖之於鳥類極無益,鷄身豐滿是人類馴化的 “邪功”, 使其從 原鷄祖先脫離出來. 遺傳學家檢視所有 現代鷄,發現都携帶一組 “促甲狀腺激素” 基因變異, 而一千年前的鷄基因則缺乏這個變異. 所以鷄是在約莫千年之前才變得痴肥.
“痴肥基因” 面世後立即極速擴散,鷄的 “肉食化” 正好同步增強. 反映在歐洲的十世紀考古遺址上面,鷄骨突然顯注增加, 在動物骨頭的占比從 前此的5%提升至15%. 這也和宗教文化有關,「本篤會Benedicti改革」禁止修士在齋戒期間(可能佔全年1/3日數.)進食四足動物, 但允許吃兩腿生物,蛋和魚. 要知道中世紀的修道院是社會的整合形態,同時也是生產組織,*** 胖鷄的崛起合乎文化變遷.
緊跟著工業革命,現代農牧業和食品業興起, 但對鷄種來說,此一殘酷的 “人擇” 力量將 基因池無情地快速清洗, 結果是現今主流的家鷄 種系上非常靠近,而且源出晚近.***
眾所周知,當代中國產業潮流一概宗師於美國,養鷄業亦不例外. 現今國產肉食鷄過半數裔出美國一個名門家系, 那就是業界史上大名鼎鼎的
〈明日之鷄〉.
話說二戰以前,西方社會遠不像現今那樣愛吃鷄肉, 養鷄是取其蛋粒而非其肉質, 這做成了產業長期效益不彰. 戰爭期間紅肉短缺,施行配給, 家禽業覷準時機,銳意擴張版圖. 1945年美國業界龍頭 “A&P食品超市” 贊助一場全國競賽 “Chicken-of-Tomorrow”, 旨在選拔一隻 “胸脯最寬,腿脾最粗,層層白肉的鷄.” 賽會為了宣傳甚至做了一隻「明日之鷄」蠟像,這模型看起來似火鷄多過似鷄.
這次比賽獲勝的是「康乃爾紅鷄」與純種名門「白羽力康Leghorn鷄」混種生成的「愛拔益加Arbor Acre肉鷄」. 這冠軍品牌成了美國的主要肉雞供應商, 1964年被 洛克斐勒家族併購後更打進世界市場, 最終成為 普世肉食鷄的「母鷄」.
時至今日,養鷄業是龐大的全球性產業, 分工拘謹,規範森嚴, “育種” “配種” 和 “飼養” 完全割離.*** 全球只有Aviagen和Cobb-Vantress兩間大型跨國公司專司創製「純種鷄」. 它們透過非常嚴密的控制程序,經過至少三個世代精煉, 培養出純種的 “親種家畜parent stock”. 這些 “純潔的” 種系賣給育種農場, 在那裡不同世系雜交,選拔出最佳 肉食及成本效益的「混種鷄」. 這些金牌鷄再賣給世界各地的飼養農場喂飼. 在這條極高效的生產鏈中, 一隻純種群中成功的曾祖母鷄可能有3百萬隻孫代,雖則牠們全都長不到成年.
〈家鷄的起源〉
家鷄源出「原鷄屬Gallus」, 其馴化出乎意料地晚近,只有四千到四千五百年. 遺傳證據指向南亞或東南亞是單一發源地,爭議在於是 印度,中南半島,抑或華南地方. 理由是這些地方的現代鷄基因歧異度高; 反之,中國本部,歐洲和非洲鷄的基因歧異度較低,反映其世系年代較晚出.***
根據考古學說法, 約四千多年前的兩河 楔形文字泥版文書就提到有種懷疑是鷄的「Meluhha鳥」, Meluhha是印度河流域的古名. 其他學者則偏好鷄起源於更東面的熱帶叢林,那裡直到今天仍有幾個亞種的原鷄存活著.
2014年(愛國的)中國考古學者發表驚人報告,宣稱 鷄是 八千年前在華北平原馴化的!然而國際上行家抱持質疑,主因是該年代華北氣候並不適合 熱帶原鷄棲息; 而且報告的考古證據薄弱, 骨頭似雉,狀甚可疑.
〈鷄是玩物,不是食物.〉
至於歐洲鷄肯定是外來的,主流意見是公元前兩千年從 印度河流域進入伊朗, 再沿中東海岸綫擴散到希臘,然後穿越愛琴海進入義大利. 遺傳學在這裡盡顯本色, 研究顯示歐洲鷄族群分南北,可能有兩個來源, 北歐鷄族可能經絲路從中國方面引進俄羅斯. 但荷蘭進行了一次大型 粒綫體基因調查,指向著一隻「印度 鷄夏娃」, 從而削弱了兩路並進論.***
凱撒《高盧戰記》記載: “不列顛人視吃公鷄為犯法,他們養鷄用作娛樂.” 所謂娛樂,當然是指「鬥鷄」了. 西方鬥鷄源遠流長,元前七世紀埃及和黎凡特的 印章和陶器上面就有公鷄相鬥的圖案. 後來流傳到 古希臘和羅馬帝國,一直長盛不衰. 不列顛人在 “凱撒到來” 之前便那麽有文化,也算難得了.
考古支持了文獻記載,來自荷蘭和英國的鷄骨頭考古蒐藏, 發現比例高得驚人的小公鷄 (當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); 另外也出土了鬥鷄用具 “人工鷄矩cock-spur”. 中世紀歐洲鷄的體型較小,菜單上現身頻率也低於鵝和雉. 凡此種種暗示了當時的鷄主要是玩物,不是食物.
〈無情鷄〉
一隻孵蛋中的母親是不會下蛋的,這是自然的機制. 邪惡的智人為了竊取鷄蛋, 育種出喪失母性直覺,對 “親生蛋”不屑一顧的 “無情鷄”. 無情鷄依賴 “人工孵蛋” 才能繁殖,因此不能在野外傳承.**** 就如同穀物無法在野外繁衍的道理一樣, 這定義了「馴化」.
原鷄一年下的蛋少於十顆, 而現代頂級蛋鷄「力康鷄」一年可以下三百顆蛋. 遺傳學家比較現代 最嫌惡孵蛋的力康鷄和 最喜愛孵蛋的「烏骨鷄」基因組, 發現兩者的5號和8號染色體(ie基因型)差異相當大,相信兩者都與“甲狀腺激素系統” 有關. 兩者的變異作用在個體鷄身上, 同時使其體型變大和不愛孵蛋 (ie表現型), 真可謂 “一石二鳥” 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