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學130220
理性選擇*****
掌門供稿
甲.定義 def.
Paul A Samuelson 對經濟學下的定義是: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,最大程度地滿足人類的慾望。
這裡, “最大程度地” 是關鍵語詞,人類追求最大程度地滿足慾望的路徑,便是「理性選擇」。
因此,經濟學亦可定義為:從理性選擇的角度來看人類行為。
乙. 前設
亞里士多德 說:「人是理性的動物。」
經濟學理論一般從 “個人行為是理性的.” 這一前設出發。
這是前設,具有基本信條的地位,在經濟學範疇內 不能及無需 加以証明。***
為了得到重要的經濟學概念,經濟學家使用了兩種理性的概念,一弱一強。
丙. 弱概念:核心理性 core rationality
def. 核心理性假設個人偏好 preference 是 完備性 和 傳遞性的。
(A) 完備性: 指個人在形成偏好前,已盡可能地考慮所有相關的選擇,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。***
(B) 傳遞性 transitive :指 如果個人對 x 的偏好大於 y, 對y 的偏好大於 z,那麼他對 x 的偏好必須大於 z。****
核心理性將個人偏好描述為充份形成的 (根據完備性假設)***,即在當前資訊下是不會改變的;
和內部穩定的 (根據傳遞性假設)***,即其感受是線性有序的。
這導致了一致性行為****,使之朝向意願目標行事,並且反映在實際做出的選擇當中。
丁.強概念:經濟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
def. 經濟理性包括了核心理性和兩個動機假設:
(C)物質動機: 個人行為是物質驅動的;和
(D)利己動機:人們都是利己的。
物質這兒泛指所有能提供效用的物品(包括勞務)。 物質驅動的行為意味著個人行為由獲取物品的願望所支配的。
個人偏好的強弱反映物品本身的價值 (如對質的感受和對量的追求),而不是獲取物品的過程。*****
利己意味著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主要的動機,而且個人偏好可涵蓋所有價值層面。****
戊.經濟學的限制
經濟學的前設是嚴格的,其推論手段是饒有效力的。 但正因其前設的嚴格性,而人類慾望和動機又恰是如此變幻莫測,難於量化,故此應用到人類行為解釋方面,便覺困難重重。
人類行為不也被描述為「精神驅動的」和「利他的」嗎?
過往經濟學家為了維持面子,不斷意圖將後二者歸結為前二者(ie C & D),但始終欠缺說服力。 諾獎得主 Gary Becker 廣泛研究非物質驅動行為 (如家庭行為、生育策略等等),並且重塑效用涵數,將利他動機加進其中,正欲濟其缺失耳。
一般而言,物質考量愈顯要,行為時間愈長久,人類愈理性,經濟學的推論愈有效力。 反之,心理學家當然認為經濟學戇居…..
以上學理出自「經濟學的困惑與悖論」 Puzzles and Paradoxes in Economics。
附記:這篇摘要短文原本附有若干掌門式例子,但最後我決定將所有例子隱去,咁就夠哂「梗」刺!
今天超資深會友(兼夾超久未在聚會現身的)Dennis君前來天璽拜年,一眾談笑甚欣。 特以此篇短文獻予他,祝諸事(尤其是…) 順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