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事有代榭 往來成古今
讀書札記130301
華夏歷史的重構(上)
鍾倫納
歷史學,中國社會通史。
C +
簡介
(甲) 中國社會史
1本書格局宏大,取徑社會史。
社會史的意義在於揭示社會關係及其變化如何形塑及推動歷史。
中國社會向被視為保守僵化,千年如一日。 當代學風援引諸社會科學治史,於是眼界始大,境界遂深。 社會史為之面貌煥新,呈現為動力充盈,與時遷變。
社會發展從來不是均速的,其間重大轉折之處,至堪玩味,本書措意,正在此間。
2中國社會乃是農業經濟的產兒。 其始也,與世上其他古老農業文明無異,氏族農村呈點狀散佈於近水耕地,自給自足,不相往來。 其後人口增長, 倚靠水源,相互擠壓,結成邦國。
由仰韶入龍山,邦國林立,早期城市興起。 城市多以政治軍事為基礎,而非經濟生產作中心。 遺址堆積層一般趨薄,殘骨多,反映戰爭頻仍,社會動盪,難作久居。***
龍山後期,氣候趨暖,洪水為患。 保護耕地必須治水,爭奪高地必須治兵,社會組織因應經濟與軍事壓力演化,**** 內部加强動員能力,外部結成超級同盟。同盟之間終必爆發大型戰爭,戰爭乃是古代社會的催化劑。
3神農氏之世仍屬母系社會,女性社會地位仍高,男女皆可擔當同盟領袖(ie共主)。(註:def母系社會指涉親屬制度及社會關係按母系軸心編組,繼嗣按母系承傳,而權力和財富則不一定由女性主控。)
及至戰爭經常化,男子社會地位提升。 由於一個女子一生所育孩子數目遠不及一個男子,較早過渡到父系社會的政治集團較易動員參戰,父系氏族逐漸取得優勢。*****
母系社會重圖騰,父系社會重祖神。 宗廟取圖騰而代之,此為中國社會首次重大轉折。***
(乙) 中國文化的萌發和成形
4龍山後期,黃河流域按族裔結成三個大型同盟:上游黃帝(ie華)族,中游蚩尤(ie苗)族,下游炎帝(ie夏)族。 三族以夏農業水平最高,苗工業最盛,華近處遊牧民族,擅長征戰。 華族與苗族較早父系化,逐漸壓倒夏族。
(某任)黃帝敗(某任)炎帝於阪泉之野,奪其共主之位。 又敗蚩尤於涿鹿之野,驅趕三苗南徙長江。 華夏集團淹有黃河,稱尊於中國,是為中華民族之起源。***
5華夏與三苗世世為仇,征伐不休。 「堯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。」 「舜南佂三苗,道死蒼梧。」 禹繼起,覆滅三苗,「夷其宗廟,焚其彝器,子孫為隸。」
禹既功業蓋世,威震諸國,就再不搞甚麼推舉「禪讓」了,於是埋葬共主制,建立第一個世襲王朝***,她的名字是「夏」。
禹集九州鐵,鑄成九鼎,上刻各大族圖騰,由夏王壟斷公共祭祀大權。 各族仍居故地, 奉夏為宗主,納貢稱藩。 夏朝對諸邦國完全沒有行政權,統率力由軍事征伐維持。
6 舉凡上古農業社會必行神權。 商繼夏起,政制不改,而「神治」登峯造極。商王身兼祭司長,幾乎每天都在求神問卜。 火裂龜甲,資訊含糊,解卜者才是政策制訂人。 商王壟斷甲骨,即是壟斷最終決策權。***
神道治世特別強調墓葬。 商墓恐怖,貴族人殉普遍,甚至有以整支部隊殉葬者。
7周之覆商屬於高槓桿作業。 周人以法國大革命般的精神氣魄革新政制,開創局面。 封建制度起源於周初第二次分封,ie周公封國。***
周公旦建立 嫡長繼承法則 「宗子制」*****,安排數十起王室「小宗」進駐邦國間的戰略要地,裂土授民,築城立國,實行「武裝殖民」。*** 諸姬姓及重臣國互為聲援,翼護京畿,以少臨多,制宰天下。 (註:當時天下邦國過千,而姬姓國不過數十。)
諸姬既散居異地,遂訂立繁複的系統化儀式行為(ie禮制),以塑造和鞏固意識形態,使統治階層保持憂患感,向心力和組織力。***
封主之間建立擬血源的等級關係,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」, 天下有序,不再是前此鬆散的獨立邦國群。
8封建制度之精義,首在於推翻神權主義,以族權取代教權。*****
社會從族長不從祭司,政策取決於會議不決於占卜。 國家中心是社稷宗廟,戎祀大事,財寶兵器,盡聚於此。
神廟於是失勢淪落, 風俗亦由諛媚鬼神,移易為「敬天祭祖」。 一個古老農業國家竟然極早擺脫宗教羈縻,正因緣於周初封建。
9國際關係由宗子制安排,封國訂為五等公侯,尊卑森嚴,禮制細密。 周天子為最大宗,即總族長,手握最終仲裁權、討伐權、納貢權。 天子平常不干涉諸國內政,發生叛亂則屬例外,此所謂「撥亂反正」。
國分等第,國內亦分等第。 社會也按宗子制重組,層層分封,*** 呈現 國君—卿大夫—士—庶民 綫性軸心,分枝散射的態勢。
一國之內,有如一家;官位世襲,有如職業世襲。 風俗由是大變,中國社會出現第二次重大轉折。 華夏成為獨特社會文化,此乃分水嶺。*****
10周公建制,孔孟立說。 從封建封度衍生出儒家思想,確立中國文化的倫理觀和世界觀,影響後世至為深遠。 中國沒有裂為南北二國,全靠儒家思想牢牢地粘合著歷代菁英階層。***
「天下一家。」 社會由家庭(註:指大家庭,而非核心家庭。)延伸概推形成。所有社會關係歸結為五組尊卑對立,是為「五倫」。**** 內聖外王, 修齊治平,成仁取義,行藏用舍,倫理觀念燦然完備。
世界則被設想為平面同心圓結構,中國居於正中。 中國與外國的關係乃是核心與周邊,而不是(或不一定是)上層與下級。 核心與周邊可以相互滲透,蠻夷被教化與漢人無異,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。」。
11周之敗亡與趙宋剛好相反,周亡於「弱幹強枝」。***
層層分封迅速削弱居中「大宗」的土地和人民,不數代而京畿已無地可封! 奢華儀禮代價昂貴,大量消耗財力和精力。 至高尊位使思想僵化,欠缺應變能力。
「小宗」位處周邊,領地有可能拓張,包袱也較輕,反而獲得發展空間。
人口增殖,耕地拓展,則諸國相互臨界,紛爭戰亂必多。 爭亂成風,禮制衰退,擬血源心態漸次蕩然,中國進入「戰國」時代。***
諸國亂戰的壓力反饋於國內政治,變法圖強,不得不行。 「變法」即是破除封建成法,****,禮崩樂壞,社會解體重組。 封建之行也,其實不過數百年而矣。
附錄 孟浩然詩
人事有代榭,往來成古今,*** 江山留勝跡,我輩復登臨,
水留魚梁淺,天寒夢澤深,羊公碑尚存,讀罷淚沾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