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NSE隨筆160121
情緒:自我身份的信號和動力
譚復生執筆
“我是誰?”,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人在一生中和他人互動而逐漸形成答案,也就是「自我身份」。***
「自我身份」以他人看法和行動為發端,以自我評價為準繩,以言行舉止為形貌。
而「情緒」則把身體感受轉化為生活意義,折射人我關係,進而左右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行為舉止,影響自我身份。
情緒究竟在改變和形成自我身份上有什麼影響呢?
首先,情緒發出自我評價危機的警[……]
SENSE隨筆160121
情緒:自我身份的信號和動力
譚復生執筆
“我是誰?”,為了回答這個問題,人在一生中和他人互動而逐漸形成答案,也就是「自我身份」。***
「自我身份」以他人看法和行動為發端,以自我評價為準繩,以言行舉止為形貌。
而「情緒」則把身體感受轉化為生活意義,折射人我關係,進而左右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和行為舉止,影響自我身份。
情緒究竟在改變和形成自我身份上有什麼影響呢?
首先,情緒發出自我評價危機的警[……]
SENSE隨筆141022
群體心理學(下)躁動不安的群體
執筆人:Kan
〈群體的沖動、易變和急躁〉
群體幾乎完全受無意識動機所支配,是刺激因素的奴隸。 它的行為主要不受大腦,而受脊椎神經系統的驅動,這與原始人非常類似。 孤立的個人同樣會接受刺激因素的影響,但是大腦會向他傳達批評性想法,因此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。
簡而言之,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身反應的能力,而群體缺少這種能力。***
刺激群體的因素龎雜,而群體總是屈從於[……]
SENSE隨筆141016
群體心理學(上)
執筆人:Kan
在民主社會中,群體更形重要,也更為危險。 群體有著簡單而極端的特徵:輕信、沖動、情緒化、非黑即白、偏執和專橫。 不難理解為什麽文革青年的行為在日後看來不可思議,而當時卻自以為理所當然。 另一方面,所謂 “法不責眾”,世上許多暴力事件都是以群體心理為基礎的。
〈群體的特徵〉
常識上“群體”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。
心理學賦予“群體”更深刻的意涵:在特定的條件下,一[……]
SENSE隨筆140627
有趣的實驗心理學:最後通牒遊戲
掌門執筆
「公平Fair」作為社會「正義Justice」的一條內涵,並非所有文化都同樣地加以重視。***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以“個人主義”為核心價值,特別注重個人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,所以大幅拔高「公平」的江湖地位。反之,從中國儒家倫理來看,五倫重尊卑,不對等的關係之間又有何「公平」可言呢?
無論如何,“公平之心,人皆有之”。一個社會要聚合大量個體,就算如何等級森嚴,同級之內還是需要「公平」這條德目[……]
SENSE隨筆140513
道德心理學:道德的味道
執筆人:蟬
民間流行一種似非而是的說法,指印度人在解手後以左手清潔,而右手則用以進食,故左右手用途各異云云。 作者Haidt在印度做研究時便親身體驗過這種習俗,他指出在學習了3個月後,便開始有一種感覺:“左手是污穢的;而右手是潔淨的。” 所以在印度,如果善意地給予別人一件物件,是不會以左手去傳遞的。
〈奇怪的人群:WEIRD〉
我們常會因為別人的某些價值觀,尤其是道德價值而感到奇怪和不解。 以伊朗婦女為例,在外出時必須將整塊臉[……]
SENSE隨筆140207
信仰本能(下篇): 關於靈魂、命運和生命意義的心理機制
執筆:Thomas
〈愛麗絲公主研究〉迷信是如何產生的?
為了研究怎樣的心理條件做成迷信,《信仰本能》的作者Jesse Bering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,名為「愛麗絲公主研究」。 受試者是一批三至九歲的兒童,他們個別地接受測試,被要求猜出兩個大盒子中,那一個藏了球,他們只需把手放在認為內中有球的盒子上面,還有時間考慮和改變主意。
研究分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。實驗組的孩子會被告知[……]
來SENSE隨筆140204
信仰本能(上篇): 關於 靈魂、命運和生命意義 的心理機制
執筆:Thomas
〈為何要用心理學解析信仰行為?〉
「人類為何會有宗教信仰?」為了避免墮入循環論證,我們先不用宗教觀點去作解釋。 有人認為智力低的人才有信仰,但是上至高才卓識的領袖人物如甘地、馬丁路德金,下至被 “祁福黨”欺騙的無知婦孺都有信仰,智力與信仰似乎沒有絕對的關係。再者,無信仰的人並不見得一定聰明,因此智力的高低並未能夠有力地解釋信仰的有無。
亦有早期人類學家提出「文明演化論」[…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