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札記160818新自由主義簡史(一) 六大宗師

讀書札記160818
新自由主義簡史(一) 六大宗師
掌門執筆

《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》(2005) 哈維David Harvey
大維哈維是當今美國首席馬克思主義理論家, 去年初讀過《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》,很困難才找到另一本看得懂的著作.

〈新自由主義 四大實踐宗師〉
作者在導論中開宗明義地指出,後世史家會把1978-80年視為世界經濟史和社會史的革命性轉折點, 事緣這兩年間世事劇變,四位名垂青史的政經鉅子得據高位,呼風召雨,變換了人間.***

1978年 “開放改革總設計師” 鄧小平隻手回天,把中國…..[……]

Read more

讀書札記160815盛唐詩(三十二) 開元天寶次要詩人

讀書札記160815
盛唐詩(三十二) 開元天寶次要詩人:王之渙、崔國輔、薛據、賈至
蕭律師執筆

現在要討論一些開元、天寶時期「次要詩人」。 所謂「次要」,是由於他們現存的作品有限,無法完整評判其作品。 這一類詩人,包括有才華橫溢、但缺乏獨創性,以一種或多種時代共同風格寫作的詩人。另一方面,還有一些詩人,看來有獨立詩歌個性,但由於存世作品太少,無法充分概括其獨特性。

王之渙是出色地體現了時代共同風格的詩人。他在開元中十分著名,但他的詩似乎未能編而成集。他現存只有六首詩,全部是絕句,每一首都幾乎成為一種小典範。
《登鸛雀樓》
白日依山盡,黄河入海流。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*[……]

Read more

法律160810刑事法(五十二) 毆打4

法律160810
刑事法(五十二) 毆打4
蕭律師執筆

粗暴和無紀律的遊戲
這類別涵蓋一些熱鬧、無秩序的活動。

在Jones (Terence) (1986), 兩個男孩在一個青年會所中被幾個被告拋上空中跌下,一個斷臂、另一個脾臟被扯裂。法庭的裁決:如果被告在活動中無意做成這類傷害,並且相信受害人是同意這些粗暴和無紀律的遊戲,他可在 “襲擊”或 “毆打”控罪中作辯護。

R v Erisman (1988),這是一宗香港的案件。Erismann,16歲,和其他三個更年青的男孩玩戰爭遊戲,每人都配備可發射膠粒的玩具槍,射擊對方的隊員。一粒膠子彈由E的槍射中對方一個男[……]

Read more

演說1608過剩

演說1608過剩
講者: 掌門

《過剩: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 A Surfeit of Stuff:Capitalism in a Systemic Crisis》(2015) 山村耕造Michael S. Koyama
作者在導論中表明堅信 資本主義是最佳的經濟制度, 但同時指出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陷身重大經濟危機,卻束手無策. 本書旨在探討病源,開出藥方.

〈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〉
這場嚴重的先進國集體經濟危機體現為 (A)長期性低GDP增長; (B) 貧富懸殊擴大, 社會動蕩,民主失靈; 與及 (C) 環境不可逆惡化,直趨臨界點.****
危機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,[……]

Read more

法律160805刑事法(五十一) 毆打 3

法律160805
刑事法(五十一) 毆打 3
蕭律師執筆

〈B同意〉之
(3) 公眾利益
「公眾利益」在規範被告以「同意」作辯護時扮演一個重要角式。

首先,一個人永不可能有效地同意死於另一人之手;如果死亡真正發生,下手殺人者不能以「同意」逃避刑責:(Young, 1838)。有意圖殺死另一人,即使獲得該人的同意,表面上也構成謀殺罪。***

其次,雖然受害人可以同意暴力加諸其身,但被告仍不能以「同意」作辯護,除非「同意」落入一個或多個普遍認可活動的例外狀況。 這就是「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」或「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」。

在A-G’s[……]

Read more

讀書札記160802過剩(二) 當今貧富懸殊大勢

讀書札記160802
過剩(二) 當今貧富懸殊大勢
掌門執筆

〈誤盡蒼生的量化寬鬆政策〉
供應面經濟學的作業手段有兩方面: 在於財政政策是 減稅,或者設立有利營商環境的法律; 在於貨幣政策則是鼎鼎有名的「量化寬鬆Quantitiative Easing」.
減稅和立法既要通過國會,也容易在社會上招來重大爭議, 其執行也失諸剛猛,欠缺彈性.*** 相較之下, QE政策由於執行上較富彈性和易於調節, 故而成為近年各先進國干預市場的主流手段.

Def.「量化寬鬆」可定義為 政府在公開市場購入 債券工具,包括政府債劵, 達到在資本市場注入資金,並且遏制利率, 從而提高流動性(ie[……]

Read more

SENSE隨筆160729歷史大口吃

SENSE隨筆160729
歷史大口吃:食物如何改變世界
礎 執筆

「誰能告訴我,誰能告訴我;是我們改變了食物,還是食物改變了我和你。」(改編自經典歌曲《一樣的月光》。) 我們每天都進食,不過就未必有留意食物到底如何影響歷史進程。

根據當代的考古學,原始人類最先是進行漁獵採集、遊居式的生活,在約1萬1千年前才開始刻意栽培或養殖食物。可能在偶然的機會下,人類馴化了小麥、水稻和玉蜀黍等作物,結果為文明奠立了基礎。

事實上,被馴化了的農作物、牲畜,已成為在大自然環境下生存能力低下的物種,必需人類栽培才能存活。不過正因變成了食物,被人類更大量地繁殖,反而取代了原生種。換個角度看,[……]

Read more